国投泰康信托研究院 | 每周经济观察(第39期)
日期: 2022-07-01
每周资讯
2022年第25期
一、宏观形势
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考察,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肯定当前防疫成果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考察时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习近平强调,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我国人口基数大,如果搞“集体免疫”、“躺平”之类的防控政策,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实施动态清零政策,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不能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我们有信心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争取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
2、5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小幅回暖,工业企业仍面临经营压力
今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410亿元,同比增长1%,1-4月为增长3.5%。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月有所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6.5%,降幅较上月收窄2个百分点。统计局表示,总体看,工业企业效益状况虽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也要看到,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仍继续下降,企业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生产经营仍面临诸多困难,工业企业效益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当前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工业企业效益恢复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下阶段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稳定工业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简评:当前通胀高企伴随经济停滞下行压力,工业企业一方面下游需求受大环境影响走弱,另一方面上游成本受通胀影响上升明显,经营压力依然较大,当前利润数据的小幅回暖不能完全代表未来确定性的向好趋势,后续仍需关注支持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
3、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2年第二季度例会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2年第二季度例会。会议指出,要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统筹抓好稳就业和稳物价,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在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简评: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表态看,结合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调控重心仍将在稳增长和稳物价上,将通过更多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来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体系等进行调控。
4、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PMI数据
6月,中国制造业PMI 50.2,环比上升0.6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 54.7,环比上升6.9个百分点。
简评:6月,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PMI显著回升,重回扩张区间,显示经济修复态势明确,市场信心逐步修复,经济步入复苏状态。细分项来看,一是供需双修复,生产优于需求;二是价格持续回落,上游对下游利润挤压有所缓解;三是从库存周期看,目前处于被动去库阶段;四是小型企业景气度虽有修复,不过连续15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未来仍需政策呵护。展望未来,经济复苏态势较为明确,不过实现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压力仍大,未来仍需政策支持,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是关键。
二、金融热点
1、央行行长易纲:中国通胀前景较为稳定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金融支持绿色转型、绿色信息披露、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货币政策等问题接受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专访。易纲表示,在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绿色转型方面,央行可以在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和积极作用,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促进绿色转型。在支持全国经济复苏方面,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是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中国利率形成机制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目前可以看出实际利率水平相当低,金融市场得以有效配置资源。中国的通胀前景较为稳定,CPI同比增长2.1%,PPI同比增长6.4%。保持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同时,也会强调用好支持中小企业和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2、ETF纳入互联互通7月4日正式实施
6月28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决定批准两地交易所正式将符合条件的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简称ETF)纳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且明确互联互通下的ETF交易将于2022年7月4日开始。
简评:中国ETF市场发展迅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截至2022年5月,中国内地ETF产品规模接近1.4万亿元。但由于海外市场ETF发展较早,较欧美等成熟市场而言,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ETF在全球ETF资产中的份额相对较低。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美国ETF市场占全球ETF总规模的72%,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占比仅有2.2%和0.4%。
ETF作为一种便捷的投资工具,可以起到一揽子投资和配置的作用,特别是可以通过不同风格、市值和板块产品实现配置和轮动需求;同时,ETF具备交易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度高、交易便捷等产品特征,也可以有效分散个股风险,符合外资投资理念和配置需求。互联互通纳入行业ETF有利于海外投资者更加便利和精细化地布局A股细分行业和热门赛道,对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也有重要意义。
三、产业观察
1、工信部: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已畅通稳定,整车生产全面恢复
近日,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2022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表示,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已畅通稳定,整车生产全面恢复。最新数据显示,从6月1日至26日,全国15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累计生产汽车168.4万辆,同比增长15.9%,较5月同期增长48.3%。未来我国将加快汽车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发挥大数据技术在经济运行监测中的积极作用,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动态监测;组织制定汽车产业链全景图、汽车芯片产品图谱。此外,我国进一步推出释放汽车消费潜力的相关政策,其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是重点方向。
四、境外观点
1、景顺:中国经济增速是暂时放缓,下半年有望重拾增长势头
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于6月22日对中国经济下半年走势进行展望,他表示,中国经济增速是暂时放缓,预期中国在今年下半年又会重拾加速增长势头。因为奥密克戎这波疫情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了,下半年会有更多的货币和财政的刺激政策,这些政策会促进商业活动的恢复。景顺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路径非常清晰,中国经济和股市都会出现反弹,且这一积极影响会有所持续。
2、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年度《世界能源投资报告》:危机促使恢复了对化石燃料的投资
6月22日,《世界能源投资报告》指出,尽管危机加速了对清洁能源的支出,但出于对能源安全的担忧,危机也促使恢复了对化石燃料的投资。数据显示,全球石油和天然气投资在2021年增长了10%,但仍低于疫情前的水平。而全球煤炭投资在前几年缓慢减少后,2021年出现逆势增长,约有1050亿美元投资于“煤炭供应链”,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10%。报告预测,2022年煤炭行业可能会再增长10%。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下,欧洲或将重启“燃煤时代”。截至目前,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荷兰都表示,可使用燃煤电厂来弥补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