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宣教 | 瑞金星火渐燎原——红色金融的诞生(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清朗金融网络环境,根据监管要求,即日起,“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正式实施,国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也将在9月持续开展宣传活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宣告 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重视发挥金融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中的作用。

1932年7月7日,国家银行正式发行新纸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银币券,逐步回收各种杂币,开始建设统一稳定的中央苏区货币体系。根据《章程》规定,国家银行由中央政府授予发行各种纸币的特权,并执行严格的准备金制度,发行纸币需有现金、物资或证券作保证,“至少须有十分之三现金,或贵重金属或外 国货币为现金准备。其余应以易于变售之货物或短期汇票或他种证券保证准备”。即每发100块的国家银行钞票,要有30元银元的支撑(30%的现金准备)。1932年,国家银行一共印发65万元纸币,当时银行的准备金高达39万银元,准备金率为60%,远高于法定基准。

发行量和流通量是货币发行工作中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国家银行根据当时中央苏区的具体情况,发行了1元、5角、2角、5分等面值的银币券,正面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字样,还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部长邓子恢和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的亲笔签字。据统计,1932年底共印制发行1元券375000元、2角券103000元、1角券129800元、5分券48375元,总计656175元。1932年发行的货币主要用于财政支出,临时中央政府财政人民委员部支走发行的大部分货币。至1934年10月长征前,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共有1元券、5角券、2角券、1角券、5分券5种面额、8个版别,累计发行量800万元。流通范围扩大到赣东、闽北地区。

此外,国家银行还受临时中央政府委托承担了三次公债发行、推销任务,办理经售公债票及还本付息:第一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50万元,第二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12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国家银行14名工作人员和财政部一起被编为中央军委直属纵队第十五大队,袁福清任 大队长,毛泽民任政委,曹菊如任支部书记,随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国家银行在遵义发行过一次纸币——“红军票”。1935年1月,红军成功强渡乌江,占领遵义,获得了一次难得的休整机会,急需物资补给。1月12日,国家银行在遵义开业,以银元和紧缺的大量食盐为保证,发行以银元为本位,与银元一比一兑换的银币券纸币,俗称“红军票”,面值有1元、5角、2角、1角、5分五种。红军票上均有毛泽民亲笔签名。为方便群众随时购买急需物资和纸币 兑换,国家银行特设立临时物资供应处和货币兑换处,极大增强了群众对党和红军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毛泽民快速组织国家银行工作人员行动,在市面上将大批食盐以低价卖给遵义群众,但规定只收国家银行发行的红军票。1斤盐在红军未到来前价格为1块银元,而1元“红军票”可买到7斤食盐,国家银行还以“红 军票”高价收购群众手中的生活用品,这使得“红军票”快速赢得了民心,在遵义短短的十几天顺利流通。

遵义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决定与川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国家银行接到转移的命令后,开始收回发行的“红军票”,连夜贴出布告,通知群众到指定地点兑换银元。部队撤离前一天,国家银行工作人员在闹市区摆上银元及布匹、粮食、食盐等货物,通宵达旦让群众兑换或选购。

2月下旬,为摆脱敌军的包围,红军二渡赤水,再进遵义城。国家银行再次兑换、回收此前留下的红军票。两日后,红军再次离开遵义,三渡赤水。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1月到达陕北瓦窑堡。国家银行工作人员参加长征的共14人,到达陕北的仅有毛泽民、曹菊如、黄亚光、曹根全、钱希钧、仁远志、郭全水和莫钧涛8人,其余6人忠骨英魂永远留在了长征途中。11月下旬,国家银行改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陕甘晋苏维埃银行并入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毛泽民改任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央财政部部长林伯渠兼任国家银行西北分行行长,曹菊如任副行长,李青萍负责管库工作,张定繁任稽核科长,贺子珍为印刷所所长。

1936年7月,国家银行西北分行随中央领导机关迁至保安(今志丹县),改称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1937年1月随中央党政机关迁驻延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阶段,除发行货币外,还积极开展存贷款业务和代理金库业务,中央西北办事处财政部直属金库,也称“苏维埃国库”,交由该行代理。1936年,先后建立了陕北金库及所属各县支库、陕甘省分库和陕甘宁省分库。各分支库均为独设或由其他单位代理业务。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发生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10月,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的形势需要,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国家银行”名称正式结束。中国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启了金融事业新的发展历程。

声明:本文综合自中国金融思想战线相关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入市需理智,理财需谨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依据。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3/27 16:47:48